全国品茶信息_附近找茶_同城空降app下载_全国高端伴游私人订制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上海全方位、立体化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

2025-08-08     人阅读


上海市民政局结合社会组织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印发了《上海市民政局关于落实〈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了专项行动工作的重点,并围绕六个方面开展规范化建设行动。

实施社会组织登记规范化建设行动

积极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一是加大行政审批事项政务服务改革力度。推进社会组织登记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让符合条件的基金会申请人在“一网通办”线上政务服务平台上就能办成整件事。二是优化办事指南。以“申请人视角”全面梳理三类社会组织成立、变更、注销登记等内容,以及章程核准、有效期延续、人员备案等18个事项的申请材料,优化填报指南,增加填报示例。

强化社会组织名称审核与管理。根据《社会组织名称管理办法》,加强对社会组织名称的规范性、完整性和名实一致性的审查。2024年起,在全市开展全面排查和自查自纠,共有995家社会组织在名称方面与办法要求不符,市民政局加强政策解读,指导各区推进分类整改。同时,对名称中带有“公益”“慈善”名称的慈善领域社会组织,加强名实一致性复核。

全面实行事先告知提示。编制全市统一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申请成立登记事先告知书》和《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申请成立登记捐资承诺书(示范文本)》,已于今年1月1日起,在社会组织成立登记阶段全面开展事先告知提示工作。

积极推进负责人备案。一是在社会组织办理成立登记、有效期延续和变更申请中,市、区民政部门加强对社会组织负责人符合基本条件的审查,协同党建工作部门加强对拟任负责人政治审查。二是指导社会组织按照“一届一备、换届必备、变更必备”的原则及时到市、区民政部门备案。2024年11月至今,市、区两级社会组织共计完成备案2964次,其中换届人员备案1581次、变更人员备案1383次。三是加强对领导干部兼职未报批、负责人超龄超届等情形的把关,配合市委组织部对中管、市管干部兼职情况进行梳理。

开展社会组织治理规范化建设行动

持续完善法规政策?;平渡虾J行幸敌嵘袒崽趵妨⒎ǎ蚜腥胧腥舜蟪N?025年正式立法项目。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也积极参与规范化建设,如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了《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管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工作指引》。

提升社团内部管理水平。全市先后出台11个社会团体内部治理制度示范文本,涵盖会员(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会员管理、会费标准及管理、分支(代表)机构管理、文件档案管理、证书印章管理、信息公开、财务管理、内部纠纷调解等方面,并会同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积极引导社会团体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提升综合监管水平。会同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持续加强综合监管,综合运用约谈、评估、审计等日常监管措施,加强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和风险防范。一是规范开展年度检查,今年6月底前对年检结论为“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目前已将19家拒不参加年检的市级社团移交执法部门处置。二是实施财务抽查,综合业务主管单位意见和日常管理情况,委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70家市级社团开展财务抽查。三是坚持以评促建,优化完善规范化评估指标,积极为基层减负。

常态化开展治理工作。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联合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党建归口管理单位等,强化综合监管。一是加强自查与抽查,将社会组织评选、收费、分支机构管理等行为纳入年度检查,组织社会组织填报自查情况。开展“双随机、一公开”专项抽查检查,对出现问题的社会团体,采用联合约谈、公开曝光、年检降档、评估降级等方式对其进行惩戒。二是加强公示公开。在“信用中国”网站公示并及时更新社会团体收费等信息,在市民政局等网站公布社会组织违规评选评奖和收费行为举报方式,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三是加强宣传引导。持续向社会团体开展政策宣传培训,在上海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等曝光顶风违法违规收费的负面典型。

推动社会服务机构监管效能提升行动

构建综合监管体系,提升监管精准性。一是推进分类指导、分类监管。印发《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做好本市社会服务机构年度检查的工作提示》,将22家未按时参加年检的市级社会服务机构移送至执法部门。二是发挥第三方监督作用。推动形成“行政检查+第三方监督”的协同治理模式,对265家市级社会服务机构开展抽查审计,重点审计关联交易、内部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审计结果与年检结论挂钩,目前已基本完成审计工作。

深化非营利监管,筑牢公益属性底线。一是进一步强化全流程监管链条。充分运用新任法定代表人谈话制度,今年2月28日,对23家新成立机构法定代表人和变更后新任法定代表人开展政策宣传;在年检环节,加强重点领域机构监管审查,要求民办教育(培训)类机构、慈善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4A级和5A级社会组织、已取得《公益事业捐赠票据》等单位同步上传审计报告。二是推进制定社会服务机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指引。持续推进制定《上海市社会服务机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指引》,已形成征求意见稿。三是在开展监管的同时,举办政策解读、财务培训和规范化建设等级评估培训,累计惠及机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100余人次。编制《社会服务机构政策法规文件选编》,梳理非营利性、财务规范等47份实用政策文件,帮助解决机构自身治理相关问题,提升其自身规范化建设水平。四是制定《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要求告知书》《非营利性承诺书(样张)》,强化非营利性 “十二条” 要求,并于今年5月8日向各区下发工作提示及已填报名单,督促指导未填报机构完成填报及承诺书签署工作。

聚焦重点领域风险,强化专项治理。一是开展预收费排查。通过组织全市机构对照《社会服务机构监管效能提升自查自纠表》,全面排查养老、教育、医疗等机构预收费情况、社会企业合营项目、重大事项报告情况、设立专户专管情况以及是否向服务对象明确告知预收费关键信息等。二是推进重点领域监管。一方面,委托2家会计师事务所对全市60家义务教育阶段教培托幼机构开展专项审计,加强对教育等重点领域机构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开展联合检查,如崇明区民政局制订联合检查行动方案,会同区教育局开展教培机构联合检查,会同养老服务科开展养老服务机构季度联合检查。

推进社会组织行政执法能力提升行动

数字化驱动执法效能提升。一是管理系统助推精准执法。依托“上海社会组织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归集年检数据,精准识别未参检单位,依法固定违法事实证据,优化处罚流程,提高执法效率。针对未参检的社会组织,执法部门依法及时介入,根据未参检的具体原因,视情况予以立案查处或者推动注销工作。二是执法系统助推非现场监管。全面运用统一综合执法系统,严禁行政处罚案件在系统外单独流转。例如,对上海市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养老机构,参照涉企检查相关规定,其涉企检查对象库、检查事项清单库、检查计划及检查码生成等工作,均通过统一综合执法系统完成。

规范化执法促进宽严相济政策落地。一是彰显执法力度和法治温度。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注重法理情的平衡,既?;び袒肪?,又守牢法律底线。截至今年5月底,上海市在社会组织领域共立案41件,其中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养老机构存在的违法行为,依法适用轻微不罚、首违不罚相关规定作出不予处罚决定7件次;对其他案件则区分不同情况,依法作出警告、限期停止活动、撤销登记的处罚决定。在非法社会组织处置方面,采取取缔、劝散等方式。所有行政处罚决定和取缔决定均依法予以公示。二是持续完善执法流程与文书规范。根据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办法》,结合执法实践和立法本意,持续优化执法流程,完善内部审批文书和对外文书模板,研究制定配套执法流程和具体操作规范。

多措并举强化履职本领根基。一是编纂法律工具箱。立足上海民政执法工作实际,系统梳理52部相关法律法规,形成《民政执法规范化法律文件汇编》。二是深化案例编研运用。从2024年度办结的社会组织领域案件中筛选出6件编纂案例集,梳理4篇执法典型案例上报民政部。

法规案例宣传构建守法共治格局。一是加强法规政策解读。充分利用“上海民政”微信公众号这一宣传平台,增强公众对非法社会组织的甄别能力,依托培训引导社会组织相关人员主动抵制违法违规活动。二是宣传典型案例。2025年在《上海社会组织》杂志“法治”专栏刊登社会组织领域违法违规典型案例3篇。

部署社会组织信用监管建设行动

加强信用信息核查。加强对社会组织发起人、拟任负责人信用信息核查,持续开展社会组织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与市高院、市发改委等相关信用信息平台对接工作。

规范信用信息管理。以信用信息管理为抓手,对被列入活动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社会组织增加年度抽查审计频次,并实施限制政府购买服务、取消资金资助、取消或降低评估等级等措施。

夯实信用管理基础。在上海市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业务系统中增加信用管理功能,强化及时列入、移出活动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工作流程、责任部门和时间要求。2024年11月至今,全市共有13家社会组织被列入异常名录、2家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录,共13家被移出异常名录、1家被移出严重违法失信名录。

加强信用信息公开。一是加强社会监督。通过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统一向社会公开社会组织登记情况、被列入活动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情况、受到行政处罚情况等。二是提供查询服务。在上海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设置专栏,方便公众查询社会组织公开信息。

组织社会组织文化建设提升行动

推进社会组织文化培根铸魂。坚持党建引领,开展社会组织党建系列活动,如青浦区推出区社会组织党建品牌“红蕴驿站”,嘉定区依托区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特色党建活动,静安区开展“党建+文化”主题活动等。

培育社会组织特色文化。一是强化社团行业自律与职业精神塑造。重点围绕社会团体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培育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营造诚信执业良好氛围等方面,探索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路径。二是加强品牌培育。挖掘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公益项目,支持社会组织加强品牌建设,开展个性化特色服务。三是推动文化融合创新。支持社会组织将自身特色服务与社区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开展各类文化服务,助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四是加强典型宣传。搭建品牌展示平台,加强典型案例宣传,扩大社会组织品牌影响力。如杨浦区开展第三届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十大创新案例征集活动,静安区开设“讲好静安社会组织故事”“会长说”专栏,建设文化传播阵地。

健全协商民主机制。搭建完善社会组织协商制度化平台,建立首批19家市级社会组织协商联系点,举办上海社会组织协商培训班,建立“社会组织协商直通车”专报机制。各区积极深化协商成果转化,如浦东新区推出社会组织协商示范点,杨浦区形成“专业+社区+协会商会”协商联系点网络体系,普陀区创新“党建+协商+代表委员转化”工作模式等。

丰富社会组织文化载体。一是打造联动宣传矩阵。在“沪上社会组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开设“社会组织文化建设”专栏,发布推文25篇、视频7个,在《上海社会组织》杂志开设“特别关注”栏目,深度报道优秀案例13篇。依托上海社会组织展示馆开展5场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学生了解社会组织文化、理念及价值。各区持续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实体阵地,拓展公益服务。二是开展风采展示、研讨交流活动。面向全市发起社会组织文化建设大讨论,邀请社会各界共同探讨社会组织通过文化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三是开展规范促进活动。重视人才对于社会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强化人才赋能,如青浦区设立社会组织实习实训基地,杨浦区实施社会组织“成长计划”等。(本文由上海市民政局供稿)

来源:《中国社会组织》杂志7月下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